传统文化 |
【神传文化】(第364集) 守正不阿 清廉爱民(上) |
发表日期: 2016年7月25日 |
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,明慧广播神传文化节目时间又到了,馨语很高兴您收听我们的节目。 在今天的节目里,我们为大家介绍守正不阿,清廉爱民的北宋好官、文人欧阳修的故事。 欧阳修字永叔,号醉翁、六一居士,吉州庐陵(今江西永丰)人,也是北宋的文学家、史学家,官至参知政事。他喜读圣贤之书,追求君子人格,称君子“所守者道义,所行者忠信,所惜者名节”;为官四十余载,敢于为民请命,坚持正义,一生虽因触怒权贵而屡遭贬谪,却始终正气自若,风节凛然。他对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仁爱有深刻的理解且躬身践行,反映出一代名士的道德良知。 欧阳修四岁丧父,家贫,母亲郑氏曾以荻画地,教他识字。欧阳修天资聪颖又勤学,其母为他出众的才学而高兴,更希望他成为一个为人做事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人,常对他说:“你父亲曾做泗州和绵州两地的判官,他仁慈怜悯,办案非常谨慎,唯恐没有查明真实情况而冤枉无辜。对于死刑的材料,总是反复调查、核实,说人命关天、马虎不得。”“他俸禄不多,却常接济别人,因此家中没有剩余。做人一定要心存仁义,不要贪财图利。我不知道你将来有没有成就,但是知道你父亲行善积德,一定会有好的后代的。”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,深深地印在欧阳修的脑海里。 秉公直言 欧阳修二十四岁就进士及第。他任职馆阁校勘时,一次,时任吏部员外郎的范仲淹因进谏触怒宰相吕夷简,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贬至饶州,在朝诸人如秘书丞余靖、太子中允尹洙等不少正直的大臣纷纷论救,但均被驱逐或打击;身为谏官的高若讷却因害怕得罪权贵丢掉官位,非但不站出来说公道话,反而竭力诋毁范仲淹的为人。一时间,满朝邪气,众人缄口不语。在这种环境中,欧阳修连夜写了《与高司谏书》指出:范仲淹“平生刚正,好学通古今,其立朝有本末,天下所共知”、有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胸怀,因直谏反遭贬黜;而谏官高若讷却“在其位而不言”、“身惜官位”,趋炎附势而不敢主持正义,谄媚权贵以自保,这不是助纣为虐吗?欧阳修因写了这篇义正辞严的信,也被贬为夷陵县令。 庆历三年,欧阳修知谏院。连上奏疏,针对时弊,知无不言,所论者都是当务之急,其存于《奏议集》中知谏院时的奏疏多达十卷。如他在《原弊》中揭露社会时弊,《劝农敕》中主张兴修水利、课农桑,促进农业发展。他写的《论救赈雪后饥民札子》《论大理寺断冤狱不当札子》《论不才官吏状》等,无不心系民生,字里行间洋溢着凛然正气和过人胆识。 一次,皇帝生女,赏绫罗八千匹,欧阳修上书:“因皇女降生,于左藏库取绫罗八千匹。染院工匠当此大雪苦寒之际,敲冰取水,染练供应,颇甚艰辛……宫中用度奢侈,皆是亏损圣德。”至和元年,全国大部地区旱灾,国穷民困,然而有的官吏却大肆为宋仁宗营造楼台馆所。欧阳修上书,指出那些竭天下之财兴无用之役的官吏是“但欲广耗国财,务为己利,恣侵欺于官物,图酬奖之功劳。”坚请宋仁宗停修宫殿,养民力,节财用。宋仁宗很赞赏欧阳修“论事切直”的风格,采纳了他的意见,并夸奖道:“如欧阳修者,何处得来?”后来宋神宗亦称赞欧阳修“文章宿望,左右三朝”。 宋仁宗重新起用范仲淹、杜衍、韩琦等人,不久,这几人又因直言触怒权臣被相继罢黜。欧阳修为他们分辩说“夫正士在朝,群邪所忌”,“君子同道,小人同利”,他因此也被贬至滁州。他虽身处逆境,但忧国之心不改,所写《读李翱文》就是赞扬“以天下为忧”的作品。此文赞赏唐朝李翱不愿叹老嗟卑而忧以天下,联系当朝有些人不肯以天下为忧,而真正以天下为忧的人如范仲淹等,却遭到贬斥的现状。 爱民惠民 欧阳修被贬谪期间,曾历夷陵、扬州、滁州等地方官。他初贬夷陵,夷陵倚山临江,土地贫瘠,人烟稀少。他一到任,立即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,发现夷陵虽是小县,但诉讼很多,又由于偏僻,县里的官员很多都不认识字,更没有什么制度可言,导致冤假错案不计其数。于是,他亲自动手,一一重新整理,常常是白天做不完的事情,晚上加班干,使夷陵大小冤案一一得以昭雪,并建立了规章制度,此后,县内大小官员“遇事不敢忽也”。 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,始终把眼光关注着百姓。实行“宽简之政”和仁政爱民之策,“节用以爱农”,使政治清明,百姓安居乐业。他解释宽即“不为苛急”,简即“不为繁碎”,不兴建不必要工程,不扩大可以化小的事端,不增加百姓的赋税。量刑方面,通常主张从宽,给一切失足者以希望之路。其根本之道在于体恤民生。朱熹称赞他:“如扬州、南京、青州皆大郡,公至三五日间,事已十减五六;一两月后,官府阒然如僧舍。”“公为数郡,不求声誉,以宽简不扰为意,故所至民便,所去民思。” 欧阳修治理扬州,人们称赞其三大政绩:劝农、御水、治狱。他下车伊始,便调查农耕情形,对雨水、虫害情形作详细了解,认为“民间极不易”,商讨对策,并努力减少一些摊派项目,终使当年扬州地域农业丰收;决狱公正,保全无辜,百姓皆感激。他治理颍州,颍州地僻人穷,知书者少,他一到任就建书院,供百姓子弟上学读书,发展教育,从此颍州读书风气大开,“颍人咸知向学”。为此,两州百姓皆为其立生祠以纪念。 他做河北路都转运使时,深入基层了解各级官吏的绩能、山川地理形势、经济生产的状况以及部队兵粮器械、军事训练的详情,并一一绘成图表,使河北一带的形势一目了然。有人看他如此用心,颇感不解地说:“你以文章儒学知名天下,还愿意干如此琐碎之事?”他回答:“官府的一举一动,无不与民众的生活休戚相关,我怎么敢轻易地疏忽呢?”庆历五年,河北宣抚使富 镇压保州兵变,事后准备杀死其中2000人,以绝后患,与欧阳修商议,欧阳修坚决阻止说“祸莫大于杀降”,并说这些人其中多为迫于饥寒的百姓,终于使这2000人性命保全,矛盾化解。 他就任滁州,与民休养生息,任职第二年,滁州就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他爱民亲民,能造福于民,又能与民同乐,与民同游,于是其笔下便出现了荡气回肠的《醉翁亭记》,其中“人知从太守游而乐,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”,意即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一起游玩的快乐,却不知道太守是以能使人们快乐而快乐啊,展现出一幅太守仁政安民、世风祥和的图画。《醉翁亭记》一问世,滁州人唯恐失之,即请人把全文刻于石碑之上。 他在滁州写的另一篇《丰乐亭记》也表达出其“先忧后乐”、“与民同乐”的思想,文中对滁州的民风民俗做了细致的描写,“修之来此,乐其地僻而事简,又爱其俗之安闲……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,而喜与予游也。”滁州物阜民丰,他为此而欣慰,然而国家朝政的积弊不除,他不忘忧国,表达出其真乐之所在是“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,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;天下之学者,皆为才且良;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,皆得其宜”,意思是他的真乐在于实现儒家仁政理想:君主宽仁化民,百姓丰衣足食,天下学者都贤德有才能,边远夷族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。 好了,听众朋友,欧阳修的故事今天就先为您讲到这里,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讲,馨语感谢您的收听,下次时间再见。 http://www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6/6/23/守正不阿-清廉爱民(1)-330130.html http://www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16/6/25/守正不阿-清廉爱民(2)-330377.html |